液晶顯示器的操作失敗通常與液晶材料的離子電導率的變化有關。更具體地,電導率的增加可通過降低對比度并引入包括圖像殘留和閃爍的偽影而降低由顯示器產生的圖像的質量。控制電子設備也會引起故障。
液晶層中的離子雜質可能由于多種原因而產生,包括材料合成中的殘留物,材料的分解,器件制造過程中引入的污染,直流感應的電化學反應以及紫外線或輻射引起的電離。
本文報道的研究的出發點是這樣的想法,即可以將電導率的實時測量用作監視手段,從而實現對液晶器件制造工藝的控制和改進。它也可以用于分析甚至預測設備故障模式。
為了實現這一想法,由南烏拉爾州立大學自然科學與數學研究所(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的Fedor Podgornov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測量復合物中液晶層的離子電導率的方法。包含多種材料的設備結構。
團隊最近在該主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名為“用電容電流技術測量的鐵電液晶-金納米顆粒分散液的直流電導率”。該文章發表在《液晶》雜志上。該文章的副本可在線購買,可在此處找到。
首先,從文章中解釋一些背景信息。
當離子帶電荷時,很難測量材料的電導率。原因是離子不能在導線中移動。因此,為了進行測量,必須使用電極。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其中發生電化學反應,其中離子在測試材料和金屬電極之間的交換中接收或給出電子。如果測試材料包含多種類型的離子,則很難正確地測量其電導率。當器件包括異質結構時,情況甚至更加復雜。(異質結構是指化學成分隨位置變化的半導體結構。)由于異質結構的器件由各種材料構成,
為了開發一種用于測量復雜設備中離子電導率的方法,研究人員決定研究基于偏置電流而不是更常規的導電電流的方法。實際上,研究人員報告研究了三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這種類型的測量。
據報道,基于介電譜和電導率光譜的方法并不成功。成功的是電容技術。它用于測量“封端的金納米球對封閉在具有阻塞電極的單元中的鐵電液晶的直流電導率的影響”。
研究人員特別注意到以下事實:盡管提供了上述說明,但該方法實際上適用于各種液晶設備。
為了驗證該方法的實用性,研究人員研究了納米顆粒對液晶盒中液晶層電導率的影響。下圖中顯示了模型中使用的定義。
在這些實驗中,發現在引入吸附雜質離子的納米顆粒之后出現了變化。這也導致液晶層的電阻增加和液晶裝置的電光切換時間減少。
研究人員在其文章的結論中指出,基于這些實驗的結果,他們相信將有可能診斷出液晶顯示器中一系列降解機制的性質。
但是……研究人員繼續評論說,該技術需要進一步開發,然后才能在實際應用中使用。他們解釋說,有必要進行詳細研究以確定其他物理條件對結果準確性的影響。特別提到的需要額外考慮的條件是雙電層的弛豫和空間電荷的形成。最后,研究人員指出,未來的研究也有必要將重點放在探索測量非線性離子電導率并確定導致其發生的機理上。